了凡四訓(中)
2023-03-29雜談
[ 改 過 之 法 ]一、改過三要素
春秋時代,有許多大夫,僅憑觀察一個人的言行舉止,就能推測其人的吉凶禍福,並且非常的準確,這種事在左傳,國語諸書裡,都有許多記載。
一般來說,一個人的吉凶徵兆,發源於人的內心,而表現於人之外表。凡是相貌仁慈厚,行事穩重之人,大都能獲福。相呈刻薄,行為輕佻者,大都近禍。絕對沒有所謂吉凶未定,渺不可測的道理。
一個人心性的善惡,必與天心相感應。福之將至,可從其人寧靜的心境,安祥的態度判斷出來。禍之將臨,也能從其人乖戾的行為發現得到,人若想得福而避禍,先不談如何行善,只要力行改過,自然就能向善。
談到改過,「羞恥心」是第一要素。
試想,古之聖賢跟我們同樣是人,何以他們能流芳千古,而我們卻默默無聞,甚至於身敗名裂呢?人若只貪戀聲色名利,縱情恣意,背著別人作些見不得人的勾當,自以為他人見不到,而自鳴得意,則將漸漸變成衣冠禽獸不自知!世界上再沒有比這種行為更可恥,更慚愧了!孟子也說過,知恥給人的影響太大了。能作到知恥則是聖賢,不知羞恥為何物必是禽獸無疑。改過是關鍵就在此一念之間,人所以異於禽獸,也僅在那一念之差而已。
改過的第二要素,是要有「敬畏心」。
天地鬼神是欺騙不了的,人就是只犯了一點點過失,天地鬼神也知道很清楚,犯的若是重大的過錯,天必降下種種的災殃,犯的若是小過錯,則會損及現世的福報。
人不可不怕天地鬼神,一個人就是生活隱蔽的暗室裡,天地鬼神也同樣一目了然,就是掩蓋得週密,作得很巧妙,也無法掩飾善惡心思所產生的意念,「意念」就彷彿像一道「波率」,而鬼神恰似無形的導體,這也是鬼神無所不在,人必須要有敬畏心的原因。
人只要一息尚存,滔天的大罪惡,都有悔改的機會,古時有人一生作惡,臨終前懊悔覺悟,發一善願而得善終者,正所謂「放下屠刀,立地成佛」,可以洗百年罪惡也,就像千年幽谷涵洞,一燈來照,則盡去千年黑暗一般。因此說:「過失不拘大小,以能改為要。」
但人生無常,肉體易逝,若等到呼吸停止了,就是想改過也不可能了。明的報應,在陽間遺臭萬年,使得孝子賢孫想洗也洗不掉。暗的報應,在陰間沉淪地獄永受折磨,就是仙佛菩薩也引渡不了,超拔之事但憑自身己意,一但無常身逝,何日重生為人?清夜深思怎能不怕?
改過的第三要素,是要有「勇氣與決心」。
人所以不能改過,只因為因循苟且誤了大事,若能發奮圖強,當機立斷,碰到小過像竹剌傷肉一般,速與拔除,犯上了大過如毒蛇咬指一般,速與斷指,不猶豫不等待,則如易經所言:「風雷增益」之象,風起雷動乾脆俐落,則改過遷善必可成功。
人若能俱備上述「三種心」,知過能改就像春日逢冰,必能消失瓦解。
二、改過三階段
一般人改過:有從事上改,有從理上改,有從心上改三個階段,作法不同所得功效也不同。
譬如:前日殺生,今日戒殺。前日暴怒,今日靜心反省。這是從事上改的方法,這種只在行動上勉強壓制的方法,但是病根不除,不是根本辦法。
比較理想的改過方法,應該從理上改。
譬如想改殺生之過,就想:「天有好生之德,物物都珍惜生命,殺他養己怎能心安?再加以水深火熱鍋鼎之苦,必痛徹骨髓。
健康之道,首在本身元氣之運化,而不在物品之稀罕珍貴,就算山珍海味,吃過了也不一定能供養身體,蔬菜素品儘可充飢果腹,何必把自己的肚子當成化屍場!折損自己的福份?」再想:「血肉之類必有靈性,與人同體,縱不能修養品德,使它親我、敬我,怎可再殘害生靈,使之仇我、恨我呢?」若能想到此理,則必見物憐惜,下不了手,而達到改去殺生之習。
想改掉暴躁的壞脾氣也一樣,就想:人不可能一模一樣,各有其長也各有其短,沒有十全十美的,因此應該互相體諒遷就,就算不合我意,而互相干擾,對我們也沒啥損傷,有何可怒可氣的。再說天下也沒有自以為是的豪傑,也沒有怨天尤人之修養法,怎麼可以只要求別人,而不要求自己呢?日常生活有不能稱心如意,是自己德行未修,涵養不夠,必須再求反省,如聞毀謗不怒,毀謗也會如舉火燒空,必將自消自滅。若聽到毀謗就動怒,想盡辦法加以辯論維護,正是作繭自縛,自取其辱的作法。況且發怒不但無益,反而會損害自身。其他尚有種種過失,都可依此類推,細細思考,道理若能明白,過錯就不會產生了。
何謂從心而改,一般而言,人的過失雖然有好幾百種,但歸根究底,都是從心所起,若能心不動念,無私無慾,就不會有過失了。也不必樣樣檢討好名、好利、好色、好貨、好怒諸過失,只要一心向善,正氣所鍾,邪念自然一塵不染,就像太陽當空,鬼魅盡消一般,這就是所謂「本立道生」之理。也是最正確的「心上改」之法。因為過從心生,也當從心上改,如斬毒樹先斷其根,則必枝葉盡落,就不必枝枝去剪,葉葉去摘。
心上改之法,即在修心,妄念一動即覺查,並加以克制,則過不生,是最好的方法。若作不到這種高深的境界,則只好明理以改過。再辦不到,就只好隨事而禁了。
能修心並明理兼禁過,是再好不過的事。若只懂禁過,不明道理,不知修心,是笨拙的改過方法。
因此發願改過行善,最好能有親朋提醒督促,或請神鬼為鑑,一心懺悔,晝夜不得鬆弛,經過一段時日必有效驗。到此境界,自然感到心曠神怡,智慧頓開,或處雜亂環境而不動心亂性,或見仇人而不怒反喜,或夢見吐出黑色的東西,或夢見聖賢提拔引接,或夢飛步太虛,或夢見各種佛旗寶傘,以種種罕見之勝跡妙景,這就表示消過滅罪,行而有徵之象。但不可就此心滿意足,自鳴得意,不再求進步。
像古代賢人遽伯玉在二十歲時,就已經覺得以前的不是,而馬上完全改過了。到了二十一歲,又覺得以前所想改的過失,還沒完全改掉。到二十二歲,又回頭看二十一歲的時候,還像在夢中一樣糊糊塗塗的。這樣一年又一年的,逐漸改去過失。直到五十歲那年,還覺得從前四十九年的不是。古人改過的方法竟然這樣,吾輩凡夫俗子,過失像剌蝟身上一般之多,若冷靜思考,還看不到自己的過失,必是粗心大意,迷糊之人。
凡罪孽深重之人,大都心神昏庸,失神健忘,無事煩惱,見正人君子,則顯出慚愧沮喪之狀,聽到了真理大道則不高興,有時施恩反招憎怨,或夢見一些顛顛倒倒的惡夢,甚至於經神經兮兮的自言自語;上列種種都是自作孽之相,為人若有上述情況,應該即刻發奮圖強,改過向善,以免自誤。
[ 積 善 之 方 ]一、積善之家有餘慶
易經上說:「積善之家,必有餘慶。」
古時有一婦人顏氏,把女兒許配給孔子的父親,只打聽其祖先是否積有大德,而不管孔家是否富有,她認為只要祖上積有大德,其子孫必然會出人頭地。孔子也稱讚舜之大孝說:「宗廟饗之,子孫保之。」上述之論,確是至理名言。
再證之以往事:福建公卿楊榮,其祖上世代以擺渡為生,每當暴雨成災,沖毀民居時,總有人畜貨物順流而下,別的船隻總是相爭撈取貨物,只有楊榮的曾祖和祖父以救人為要,貨物一概不取,鄉里的人都笑他愚笨,到了楊榮父親出生時,楊家便漸漸富裕。
有一天,一位道人到楊家說:「你祖先有陰德,子孫必當享受榮華富貴,某地龍穴可築祖墳。」於是就依指示葬在那裏,就是現在的「白兔墳」。後來生了楊榮,年幼就登科,位至三公,並得皇上加封曾祖父、祖父官號。至今子孫還是榮華不衰,盡多賢達之士。
二、側隱之心人皆有
鄞縣人楊自懲,起初當縣史,心地忠厚為人公正。有一次縣長處罰一犯人,打得血流滿面,而還不息怒。他就跪地為犯人求情,請縣長息怒寬恕。縣長說:「此人犯法違反常理,怎能叫人不怒。」他叩頭說 :「為政失道,百姓渙已久,他們不懂得法律常情,只要能問出案情就好了,這種事破了案都不能高興,怎麼可以發怒呢?」縣長因此才息怒。
自懲家境貧窮,又廉潔自持,從不收受別人財物。碰到了犯人缺糧時,也都盡力救濟,即使自己挨餓也再所不惜,至誠持善從不間斷。後來生有二子,長子名守陳,次子名守趾,為南北吏部侍郎,長孫也作到刑部侍郎,次孫也作到四川廉憲,都是名臣,今人楚亭、德政,官運享通,都是他的後代。
三、上天有好生之德
明朝英宗時期,福建倡亂,百姓從賊者很多,朝廷派佈政司謝都事,搜殺東路賊黨,謝恐濫殺無辜,因此先設法取得賊黨名冊,凡沒有參加匪黨組識的人,即暗中給予白布及小旗,教他們在官兵進城時,插旗於門首,並警戒士兵不得濫殺無辜,因此救了萬人的性命。後來謝之子孫有中狀元,當宰相,中探花等.....滿門得享富貴。
又蒲田有林姓人士,母親樂善好施,常作饅頭供應窮人,凡索取者照數施捨。有一道人,每次索取六七個,三年如一日從未間斷,他母親也照給無誤,而從未表現出不高興的樣子。道人知其誠心救人,就對他說:「我吃你的饅頭三年,無以為報,特地前來告訴你,屋後有一好地可建造祖墳,子孫官爵有一升麻子之數目。」
後依言埋葬,初代即有九人登科,世代從此不斷出貴,福建至今還有無林不開榜」的譬喻。
還有馮琢菴太史之父,冬天清晨到學堂時,路上遇到一個人,倒在雪地中已快凍僵,就即刻脫下自已的皮袍給他穿上,並扶其回家救治。當晚就在夢中得到神靈的指點說:「你救人一命,出於至誠,吾派宋朝名將韓琦作你的兒子。」而後生下了琢菴,就取名號為琦,以作紀念。
四、心地光明鬼神欽
臺州應尚書,壯年時住在山中讀書,夜間常聽有鬼怪作崇叫鬧,但他都不害怕。有一天,他聽到了鬼在談話說:「某婦人因其夫外出,很久未見歸來,他翁姑以為兒子死了,逼其改嫁,明天晚上會來自殺,我從此有人代替,可以轉世投胎了。」應尚書聽到了此語,就即刻賣掉了田地,得銀四兩,並假造了一張其夫的書信,一併寄到了她家。她母親發現了筆跡不同,有點懷疑,但繼之一想:「書信就算假,銀子總沒有平白送人的道理呢?我想孩子一定平安無事才對。」因此也就不再逼他媳婦改嫁。後來她的夫婿總算回家團圓。
應尚書後來又聽到了鬼說:「本來有人來代替,卻被那位秀才破壞了此事。」另一鬼說:「那你就找他算帳啊!」鬼說:「不行,上帝以此人心地善良,早已命他為將來陰間尚書,吾怎麼能害得了他。」應公此更加努力,日日行善,積德甚多,碰到了饑荒時,必捐獻糧食救災。遇到了旁人有急難,都盡力給予協助。碰到了不如意事,也只逆來順受,反躬自省而不怨天尤人。至今其子孫為官享福者,比比皆是。
還有常熟縣人徐鳳竹,其父頗為富有,凡是碰到了荒年,就先免收田租作為救災的倡導,又拿糧食去賑災救貧。有一次就聽到了鬼在門口唱歌說 :「口不妄,口不妄,徐家秀才作到了舉人郎!」連續幾晚上天唱個不停。此年徐鳳竹果然中了舉人。他父親因此也就更努力積德行善,從不懈怠,舉凡修橋補路,照顧過路的旅客僧人,凡有益大眾之事,無不盡心盡力。後來又聽鬼唱歌說:「口不妄,口不妄,徐家舉人直作到都堂。」後來
徐鳳竹果然作到了兩浙巡撫。
五、平冤減刑合天心
嘉興屠康僖公,初為刑部主事,常往獄中探查案情,遇有無辜冤獄之人,即簽報案情給主審官,待開庭時,主審官依案情審問,無辜之犯人都表心服,因而無罪釋放者有十幾人。一時百姓都說尚書廉明公正,而屠公卻從不居功。
屠公又再上書陳情曰:「轄治之下,四海之廣,百姓眾多,必有許多冤獄之民,應該每五年派一減刑官,詳加調查以平冤獄。」皇上準其所奏,屠公也被派為減刑官之一員。有一天晚上,屠公夢見了神靈指點說:「你命中本應無子,今減刑之事,正合天心,天帝特賜你三子,並都享高官厚祿。」過了不久,夫人就懷孕,後來接續生了三個兒子,都當了大官。
六、敬神護法世代昌
嘉與人包憑,他的父親是安徽池陽太守,生有七個兒子,包憑是最小的一個,入贅平湖袁氏為婿,雖然博學多才,卻屢次考試都不上榜。有一天到太湖附近遊覽,行至一村中,見一寺院破漏,觀音佛像破雨淋濕沾污,即取出身上所有的十兩銀子,給主持人作為修築廟宇之用,僧人說:「工事太大,所費必鉅,恐怕難予完成你交待的心願。」
於是他就再取出隨身行李,貴重值錢的衣物,交予僧人,雖經隨行僕人再三勸阻,他還是誠心樂意的捐出,並說:「只要佛像不被損壞,我沒有衣物使用又有啥關係!」
僧人說:「施捨錢財衣物並非難事,但你虔誠心意,確實難得。」寺院修好之後,有一天他又來遊此寺,夜宿寺中,即夢見護法前來道謝說:「你子當享世代俸祿。」後來他的兒子汴與孫子,都真的作了大官。
嘉善人支立的父親,當刑房吏的時候,對一個無辜被人陷害而判死罪的囚犯,很是同情想替他洗冤,這個囚犯告訴他的告訴他的妻子說:「支先生待人很好,也很同情我的遭遇,願意代為洗雪冤情,我們已沒有什麼可以報答,明天你請他到鄉下、詳述案情過節,並親身奉侍他,他若肯接納,則我就可能平反獲釋。」他的妻子流著眼淚答應了。
隔天,支先生到她家裏,她即親切招呼,並告訴他丈夫的意思,願意過給他作女婢。支先生斷然拒絕,只答應她盡力平反案情。後來案情大白,犯者無罪獲釋,他們夫婦登門道謝說:「先生大德,世所罕見,吾有小女,就送來當ㄚ頭,幫忙料理家務,此禮可通,還請笑納。」支先生只按規矩收納。後來他的兒子支立,二十歲登料,官至翰林,孫支高以及子孫世代也都官運享通。
以上各段所述,雖然情節,作法不同,但都是一心向善的實例。
七、為善不興、為惡昌盛?
積善之事詳細來說,有真善假善,有端正之善與歪曲之善,有陰善陽善,有是善非善,有偏善正善,有半善滿善,有大小之善,難易之善等之分別,必須作進一步的了解,不然為善而不明理,往往就會產生自認為行善,而其實是造孽的行為,而枉費苦心,一點好處也沒有。
什麼是真善假善呢?
以前有幾個儒生,去請教中峰和尚說:「佛教論善惡,如影隨形;現在
某人行善而子孫不發達,某人為惡而家門興盛。那麼佛所說的報應是沒有憑據了。」中峰和尚說:「一般人不明事理,智慧沒開,認善為惡,認惡為善,不說自已顛倒是非,反而怨恨天地報應有差錯哩!」大家說:「善就是善,惡就是惡,那裏會認善為惡呢?」中峰和尚就叫他們說什麼是善?什麼是惡?有一個人說:「打人罵人是惡,敬人禮人是善。」中峰和尚說:「這也不一定。」另一個人說:「貪財妄取是惡,廉潔有守是善。」中峰和尚又說:「那也不一定。」大家都把平時看到的善惡說出來,但中峰和尚都不以為是。
中峰和尚說:「凡是對人有益的就是善,只為自已的利益的就是惡。假如對人有益,即使打人罵人也算是善;假如只是為了自已的利益,即使你恭敬別人,禮讓別人,也算是惡。」所以為人處世,利人之善才是真善,利己之善則是假善。發於內心的善行是真善,裝給別人看的善行是假善。無所求而為之善是真善,有所求而為之善是假善。
八、因有真善與假善
就以真善與假善來說:
打人罵人,貪財妄取,一般人都認為是惡。敬人禮人,廉潔有守,一般人都認為是善,其實這些行為,都不一定就是惡或一善。我們必須進一步了解他行為的動機與目的,才能了解何者是善?何者是惡?
正確來說:有益於人群,則打人罵人皆算善。若為了自己私利,則尊敬別人、禮讓別人也算惡。
為人處世,利人之善才是真善;利己之善則是假善。發於內心的善行是真善;裝給別人看的善行是假善。無所求而為之善是真善;有所謀而為之是假善。
九、端正、歪曲有分別
什麼是端之善;與歪曲之善呢?
一般人都認為謹慎,隨和之好好先生是善人,但聖人卻認為敢作敢當豪爽之狂狷之士,才是善人。因為謹慎軟弱沒有個性之人,雖然全鄉人都說他好,而成為好好先生,卻是隨波逐浪;沒有志氣,沒有道德精神,沒有道義勇氣之人。依此類推衡量,則社會上荒謬顛倒的現象還有很多。
總之,天地神鬼對於善惡之觀念,都與聖人的觀念相同,而與世俗的眼光相反。
因此說:若想積德行善,決不可只為了順乎世俗人情,討好世人,掩人耳目,必須從內心深處潛移默化,一心只為濟世,不媚禍世,純為愛人助人,才是端正之善。
若有一絲媚世之心,一點憤事玩世之心,則就是虛偽歪曲之善。
十、陽善、陰善也不同
善又有陽善與陰德之分?
為善而為人知是陽善,行善而不為人知,就是陰德。陽善只能享受博得名譽之福報,陰德天必賜以厚福。世人名譽超過了實質,必有奇禍。因為盛名是造物所忌,而有名望之人,大多只是博得虛名,缺少實際功德,因此名望之家,橫逆之事也特別多。
因此古人勸人:「無使名過實,守愚聖所讚。」人若毫無過失,而被橫加惡名,又能逆來順受,必是大有道德修養之人,子孫往往能突然大發。因此俗眼所見「為惡昌盛」之說,值得探討,總之,陽善與陰德,就只差別於明與暗之分罷了。
十一、是善、非善論影嚮
既然行善,何以又有是善、非善之說呢?
舉例來講:魯國法律規定,若有人肯出錢去贖回被鄰國捉去做臣妾的百姓,政府都會依例付一筆賞金,作為獎勵。
孔子的學生子貢,贖人卻不願意接受獎金,孔子知道了就罵他說:「你錯了,君子做事可以移風易俗,行為將成為大眾的規範,怎麼可以只為了自已高興,為了博得虛榮,就隨意去做呢?現在魯國富人少,大都是窮人,你這樣創下了惡例,則大家認為
贖人接受賞金是丟臉的事,則以後還有誰贖得起人,從此以後贖人回國的風氣,將慢慢消失了!」
還有一例:子路救起溺水之人,主人送了一頭牛道謝,子路收了起來,孔子聽到了說:「從此魯人必樂於拯救溺水之人。」因為一個肯救,一個肯謝,則會釀成風氣。
以上二例,以一般人的觀念說,子貢不領賞金是廉潔的好事,子路接受贈牛,是一大敗筆,但孔子的看法卻與眾不。
因此說:凡人行善,不可只看行為,必須看他的流弊。不可只看現在,必看事情的結果。不可只論個人的得失,需看對大眾的影響。
若現行似善,而其結果足以害人,則似善而實非善,若現行雖然不善,而其結果有益於大眾,則雖非善而實是善。舉此一例可以旁通,例如:不應寬貸;過份稱讚別人而迷人神智,為守小信而誤大事,寵愛小孩而養大患、、、等,都急待吾人冷靜檢討改善。續→ 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