命理知識

了凡四訓(下)
2023-03-29雜談

十二、偏善、正善論結果  至於善有偏正,又當何講?
  舉例說:從前呂文懿宰相辭職歸鄉,鄉民依然尊敬他如北斗星,看他如泰山,有一天,一鄉民醉後前去大罵他一頓,呂公不為所動,認為是醉人而不去計較。過了年,此人愈變愈壞,終於犯上了死刑重罪,呂公才後悔說:當初若稍為跟他計較,送官懲罰,小懲足以為戒,也許今日不會促成此種大惡,都是吾當初存心過於忠厚,怕被誤為仗勢欺人,以致害了他 !這是一個善心而作了惡事的例子。
  再舉一惡心而行善事的例子:某地有次飢荒,暴民白天公然到處搶糧,有某富家告之於官府,官府卻一概不理,於是暴民愈為放肆,變本加厲,逼不得已,只好私自懲治暴徒,鄉里才為之平靜,而免大亂。
  因此說:人人皆知善是正,惡是偏。但若行善心而使事成惡,則是正中偏,若行惡心而使事成善,則是偏中正。這是為人處世應有的認識。
十三、半善與滿善憑一心  還有半善滿善,又作何解?
  易經曰:「善不積,不足以成名;惡不積,不足以滅身。」就像把東西存進容器一樣,勤而積之則滿,懈怠不積則不滿。
  譬如以前有一女人,到廟裏燒香,想布施卻又家境困難,找遍身上只得二文錢捐獻,但廟裏主持高僧還是親自替她誦經懺悔祈福。後來此女貴為宮女,攜帶了數千金來廟布施,主持高僧卻只派了徒弟替她回向,因此她就開口問道:「我以前只捐二文,你就親自替我祈福,今天捐獻千金,你為何不替我回向?」高僧說:「以前布施雖小,心意真切,非老僧親勞,不足以報答。今日布施雖多,心意卻不如以前真誠,因此有人代勞即足也。」
  以此為例:「千金是半善,二文是滿善。」
  還有以前神仙名鍾離,傳授呂洞賓點石成金之術,以利行善濟世,呂祖問說:「這種金會還原嗎?」鍾答:「五百年後,終究還要復原為石。」
  呂祖說:「這樣不是害了五百年後的人嗎?這種法術我不想學。」鍾說:「修仙要先積滿三千功德,你憑你這句話,三千功德已算圓滿達成,可以學仙了。」
  因此說:「為善必須發乎真誠自然,事後不牢記在心裏,則雖小善也能達成功果。若懷有企圖行善,施恩望報,就是終生行善,還是半善。
  譬如以錢財救濟別人,若能做到付出金錢,而心裏沒有感覺。付給其人,而像沒有其人。付出了錢財,而像沒有付出錢財。如此就是三輪皆空,一心清淨之境,則一文足以消千劫之罪,斗米也能種無涯之福。
  若施人而心不忘,施恩而望報,捨財物而心痛,那麼即使是萬兩黃金,也只半善而已。
十四、大小難易看動機  再論善有大小,有難易之理:
  古時有位叫衛仲達的人,任職朝廷為官,有一次精神解離,被攝入陰間,閻王命人呈現善惡記錄簿給仲達看,他發現惡錄攤滿庭院,而善錄只有一小捲而已。閻王又命人取秤來稱,大疊之惡錄簿,卻比那一小捲善錄簿輕。
  仲達好奇的問:「我才三十歲,那來這麼多的惡錄?」
  閻王答:「思念不正就已犯罪,不一定作了才算。」
  又問:「這小捲善簿寫什麼?」
  閻王答:「這是朝廷常興大功,要修三山(即福州)石橋時,你上書的奏章稿文。」
  仲達說::「我雖上書,朝廷並未採納,何以有此份量?」
  閻王說:「朝廷雖未採納,但你一念之善,普達萬民之身,若被採納,則善力更大。」
  由此可知,志在天下,善達萬民,則善雖小而功德大。若志在一身,善及一人,雖多也小。至於難易之善,就像修身克己一樣,必須從很難克服先克服,則小的過失也就自然不會犯。
  譬如江西舒翁,以二年教書所得的薪水,代繳他人的罰款,使人夫婦團圓。河北張翁,以十年省吃儉用的儲蓄,代別人償還債務,而救活他人妻女。鎮江靳翁,雖年老無子,也不忍娶幼女為妻。
  上述頃囊相助,體諒別人,為別人著想之善舉,這就所謂難捨處能捨,難忍處能忍的好例子,這種難為之善,才最可貴,而天降之福也必豐厚。
  無錢無勢之人,行善助人是比較困難,但若能盡力而為,在困難之中去行善,其價值也更為可貴,獲福也必更大。
  有錢有勢之人,行善積德是太容易,容易行善而不為,即為自暴自棄,正如俗語所言:「富而不仁如肥豬。」
十五、行善妙方有十味  行善的道理跟原則,上面已經說得很詳細。下面來談隨緣濟眾,行善積德的方法。
  與人為善②敬愛存心③成人之美④勸人為善⑤救人危急⑥興建大利⑦捨財作福⑧護持正法⑨敬重尊長⑩愛惜物命。
  何謂與人為善?
  先帝舜年青的時候,在山東看漁人捕魚,看到魚藏豐富的靜水深潭,都被年青力壯者爭相佔取,而老弱漁人,反被排斥於急流淺灘之處,而深感傷心。於是他也親身下水捕魚,凡是碰到別人過來搶捕,他就故意讓人,而不抱怨。逢到有人把魚讓他捕捉,就當面稱讚並道謝。如此相處了一段時間也就形成了禮讓的風氣。
  試想,以舜之才智,那有不能用語言教人的道理?而他卻不用言教,寧取身教,潛移默化轉移人心風氣,真是用心良苦。
  因此說::為人應盡量不拿自己的長處,去彰顯別人的弱點。不要故意表示自己的善心,去顯示別人的惡意。千萬不要以自己的聰明才智,去捉弄別人,折騰別人,應該盡量謙虛處世。見人有過失,盡量寬恕包涵,則可對惡人形成一種沉默的抗議,也不會撕破惡人的面子,使惡人不敢放縱,也有改過的機會。見人小善,也要讚嘆,加以表揚。總之,一言一語,一舉一動,念念不忘為大眾著想,維護真理原則,即是與人為善。
  何謂敬愛存心?
  就一般人行為來看,君子與小人實在有點混淆不清,但若能留意一個人的存心正邪,則善惡就像黑白一樣的明顯。因此說:「君子所以異於小人,僅在一念之差而已。」孟子也提到:人所異於禽獸幾希?
  俗語說:「一樣米養百種人。」人雖有親疏貴賤,智拙賢愚之分,但萬品同體都是同胞,誰都應該互相敬重,敬愛眾人也等於敬愛聖賢,能了解眾人的立場,即合聖賢之道,因為「聖人無常心,以百姓心為心。」人人若能敬業樂群,安份守己,敬重別人,也珍重自己,即是代天行道,敬愛存心。
  何謂成人之美?
  一般來說,社會上持善之人較少,迷糊之人較多,而一般人又有袒護自己,排擠別人的劣根性,因此善人處於俗世,除非他能有守正不阿,否則也很難立足,加以有意行善之賢達人士,言行都與世俗不同,心直口快,不善心機,不善於粉飾自己,以博取虛榮,因此見識不高的俗人,就常他們不公道的指責,而達不到為善的目的。
  因此說:仁人志士,長輩君子,應時加匡正輔助,以宏揚此等善士功德,像處理玉石之道一樣,任意拋棄丟擲,就同瓦礫,若懂得加以琢磨,則就是寶貝。因此,凡發現有人行善,其志可嘉,就應該設法給予扶助,以成人之美。
  何謂勸人為善?
  凡人都有良知,只因人生旅途紛擾動盪,為名為利而使人沉淪墮落,因此與人相處,須時時提醒告戒他人,以解開迷惑。
  韓愈說:「一時勸人以口,百世勸人以書。」為人若能臨機應變,因材施教,做到不失人、不失言,則就像解人煩惱,醒人惡夢一樣,是最好也是最實惠的事。
  何謂救人危急呢?
  人生在世,難免都會有失敗與不幸的遭遇,當碰到了別人遭到禍害之時,應當像自己碰到災難一樣,盡力給予協助,譬如拿話安慰,或發洩他的冤屈,或給予其他方式的接濟都可以。
  古人說:「恩惠不在大,能救人緊急為貴。」是救人危急的大道理。
  何謂興建大利?
  就是協助建設公共設施,譬如開渠導水,修築提防,修建橋樑,或救濟貧困、、、等,有錢出錢,有力出力,都算興大利。
  何謂捨財作福?
  佛門萬種行持,以布施為第一。施就是捨,賢明的人內捨六根,外捨六塵,一切所有都可施捨,而不掛意。
  一般人當然做不到此種境界,還把錢財看得比生死更重要,因此為人若能看破人生,從最困難的施財做起,以利群生,廣積陰德,則內能去除自私吝嗇的劣根性,外能濟人之急難,則將大有助於修善行持。雖然初期會感到勉強,但慢慢就會感到心安理得,心曠神怡,而消除其他過失。
  何謂護持正法?
  正法即是佛法,佛法是萬世生靈的指標,沒有正法,則天地萬物將難予化育成長,難予脫離凡塵三界,難予維護蒼生,救渡眾生。因此,凡是見到佛堂、神廟,或經書典籍,皆應敬重並加愛護整理,至於弘揚正法,以報佛恩更要認真去作。
  何謂敬重尊長?
  就是尊重父母兄姊、長官、前輩。凡是年高、德重、長官、前輩都要敬重。
  在家奉侍父母應柔聲下氣,必恭必敬。服務社會國家,也不可因為天高皇帝遠而放肆亂來。有刑於犯人時,不可作威作福,這些都是最關係陰德的,試看忠義之家,子孫沒有不綿延昌盛的,這是敬重尊長的道理。
  何謂愛惜物命?
  古人曾說:「愛鼠常留飯,憐蛾不點燈。」當然一般人很難做到此種境界。這只是提醒我們,必須維護人所俱有的惻隱之心。孟子所以說:「君子遠庖廚。」也是為了養成人人皆有惻隱之心。因為人生在世,求仁者盡在此心,積德者也憑此心。因此說:為人若不能斷肉持齋,也應當做到「自養者不食,見殺者不食,聞殺者不食,專為我殺者不食」的四不食之修養,以培養慈悲心腸,增長福份智慧。
  再說:古人煮繭以求絲織衣,今人種田除蟲以養人,衣食之源,樣樣動人惻隱之心。因此為人一生,若不知愛惜物命,珍惜勤儉,就跟造了殺生罪孽的過失一樣,至於手所誤傷,足所誤踐者,更是常見,都應當隨時防患,盡量避免。
  總之,積善之方太多太多,難予一一例舉暢述,但只能依此十項方法推廣修持,則萬種功德都能完成的。
謙 德 之 效  易經說:「上天對於驕傲自滿的萬事萬物,總是虧損他,以幫助謙虛之事物。地的道理也一樣,高處之山水,總要往下流,以添補低陷的地方。鬼神對於驕傲自滿的,總要折損他,而庇護謙虛之人。人心也一樣,驕傲自滿者,必為人所憎恨,惟有謙虛之人,才受人敬重。」
  易經一書,它有六十四條大原則,分述三百八十四條小道理,戒慎警惕之詞佔三分之二,只有謙卦之六條道理,全部是讚頌之詞,難怪俗語常說:「謙受益,滿招損。」
  試看清寒之士,將發達成名之前,必都有一段謙容可掬之時光。辛未年,有同鄉十多人,上京赴試,其中以丁賓的年紀最小,但卻也最謙虛。
  我告訴朋友說:「此人今年必中考。」朋友說:「何以見得?」
  我說:「惟有謙虛者必獲福。看他們一般人之中,只有他信實厚重,沒有經浮的樣子,只有他恭敬溫馴,虛懷若谷,不跟人爭面子;也只有他受侮辱而能忍耐,聽到了毀謗而不辯,人的修養到了此種地步,天地鬼神都將保佑他,那有不發不中的道理。」到了發榜時,果然被料中。
  還有浙江秀水馮開、山東冠縣趙光遠,以及夏建所、、等人,都於連考不中之後,大改初年驕傲自負的壞脾氣,而變成謙虛君子,然後考中的例子。
  因為上天若擬賞賜其人,未發福之前,必先打開他的智慧,慧根一開,則虛華自實,淫威自斂,其福自至。
  江陰有張晨嚴,其人博學多才,頗有盛名,甲午年參加考試,結果名落孫山,惱羞成怒,竟然大罵考官有眼無珠,當時有一道人在旁微笑,張君卻又牽怒此人。
  道人就開口說:「必是你的文章不好呢!」
  張盛怒說:「你又沒見我的文章,怎知不好?」
  道人說:「聽人家說,寫文竟必需心平氣和,現在看你破口大罵的樣子,心極不平,氣極不和,怎麼可能寫出工巧的文章?」張君不知不覺就屈服,轉而請教道人。
  道人說:「考試也靠命運,命不該中,花再多的時間也無用處,必須先改變自已。」
  張問:「既然是命,又將如何改變?」
  道人說:「造命在天,立命在人,本立而後道生。力行善事,廣積陰德,則人生沒有什麼求不到的事。」
  張問:「我是貧窮之人,如何行善積德?」
  道人說:「善事陰德,都由心造,常存善心待人接物,則功德無量。譬如謙虛的修養風度,並不用花錢,你為何不反省,責備自己不夠程度,不夠謙虛,而只責怪考官呢?」
  張君從此猛然醒悟,即刻日日行善,時時積德,到了丁酉年,有一次夢見了自己走到一棟高樓裏,檢到了一本開榜的名錄,但榜上卻有許多擦掉的空格,他好奇的問身邊的人說:「這是什麼名冊?」旁人答:「是今科錄取之名冊啊!」又問:「為何又刷掉了這麼多人呢?」旁人答:「陰間三年就校正一次,須積德與無惡之人,才能榜上留名,空白處被擦掉之人,都是本來榜上有名,因為剛作了刻薄的惡行,而被刷掉的」。又說:「你三年來謹慎修身,可能會補得此缺,應該自愛。」此年張君果然考取了第一○五名。
  由此看來,俗語說:「為人莫作虧心事,舉頭三尺有神明。」是有原因的。
  人生在世,吉凶禍福,如何趨避,確是繫於一念,人若能緊守一念之善,絲毫不得罪天地鬼神,謙虛的仰制自己,則天地鬼神必能時時照顧維護,以蔭我人福祉。
  人若自驕自滿,恃才傲物,持強逞能,不但沒有光明的前途,也成不了大器,就是有小小的福氣,也享受不了的。因此有智慧的人,明理的人,絕對不會自毀前程,自拒其福才對。何況也只有謙虛之人,才能容納別人的教導,也才有人願意給他福慧,而受益無窮,這是一般人為了生活所應俱備的觀念。
  佛家有言:求功名者得功名。求富貴者得富貴。」人能立志,像樹立根,立定志向須念念不忘謙虛,處處與人方便,自然就能感動天地。此造化惟心,成敗在己。
  孟子也說過:人若能擴充自己的德行,將各人祈求功名富貴的希望,推及於眾人,與人共享,與人同樂,則人生自必無憂無慮,和平安祥。
  可惜一般人為人處世,追求功名富貴,都只是一時高興,一廂情願而已,興之所至則行,意興闌珊則止,缺乏恒心,缺乏眼光。
  因此說:凡人修身立命,必須有恒,立定志向,廣積陰德,加被十方,則命運也就拘束不了人。了凡四訓 →完。


  



網主盼您能飲水思源、感恩父母孝順父母!行孝要趁早,莫待樹欲靜而風不止、


子欲養而親不待!人若不孝、縱有再大成就皆是罔然!能力所及、多多為善助人。